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 暨第五届北京高校博士生教学研讨会顺利召开

2022年12月10日,由北京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主办、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办的“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暨第五届北京高校博士生‘思政课’教学研讨会”顺利召开。来自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邮电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河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新疆财经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等机构的领导、专家学者100余人参加研讨。开幕式由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全喜教授主持。

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的寇洪江处长在致辞中指出,研讨会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夯实筑牢博士生群体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奠定坚实思想基础的一个重要举措。他指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我们高校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重大政治责任。他接下来介绍了北京市为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系统融入日常化教学所采取的举措,并对接下来北京高校持续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研讨工作进行了部署。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周晔教授诚挚欢迎各位领导、专家能在百忙之中莅临“邮马”云端,共话北京高校博生“思政课”教学之问,共研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方法路径,共享学术之魅力,共铸信仰之栖息。她以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第二次访苏期间接见中国留学生时作的“世界是你们的”讲话后,从这批留苏学生中,成长出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副总理、两百多个部长及省部级官员、218名两院院士、上百名将军和军队领导的例子;以达尔文自从听了亨斯罗教授的植物课以后,用了20多年时间写出科学巨著《物种起源》的例子;以1978年5月10日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全国大研讨的例子,阐释了一个讲话产生的震撼!一堂授课史诗般地扭转!一场研讨成为实现党和国家历史性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的功效。周晔院长豪迈地指出,此次研讨会必将会推动北京高校博士生“思政课”教学走向一个崭新的阶段,她相信智慧的火花将在此碰撞,相信思想的火焰将在此点燃,相信历史的惊雷会在我们的手中炸响。

教育部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燕连福院长代表教育部研究生“思政课”教指委对研讨会的胜利举行表示最热烈的祝贺。他围绕大会的主题谈了三点想法:第一,希望通过专家的研讨,推动“思政课”尤其是硕士和博士“思政课”,把“二十大”精神所蕴含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清楚。第二,希望通过专家的研讨,带动构建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第三,希望通过专家的研讨,推动“思政课”的建设能够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新动能、新优势。

 

北京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熊晓琳教授在致辞中,代表北京高校研究生“思政课”研究会对各位参会的领导和老师表示热烈欢迎。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的领导下,北京高校研究生“思政课”研究会定期组织各种学术交流和教学研讨活动,为“思政课”教师搭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按照教工委的顶层设计和部署,组织安排各项活动。研讨会是一线教师的成长平台,它是一个学术共同体,也是一个教学研究共同体,是我们一线教师的一个家。我们主办这样的研讨会,就是希望通过研讨交流,让大家共享思想盛宴,探讨有效方法,一起为讲好研究生“思政课”,尤其是把“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的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赵月刚秘书长在致辞中指出,自然辩证法它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是与它的意识形态功能是分不开的。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也是在这种背景下成立的,为国服务一直是中国自然辩证法事业的优良传统,博士生“思政课”作为我们党和国家作为高校教育中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一环,它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为它涉及的对象,是一群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和价值理念的高知群体,所以在讲课过程中,要先有学术性,要把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转化成学术话语体系,用学术的基础理论和语言逻辑,把政治理论讲清楚,讲透彻,同时,还要讲出广度和深度,使学生能够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引导博士生把自己的智慧能凝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重要任务上,尤其是“二十大”确定的各项具体的目标和任务上来。

 

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李建军教授在致辞中代表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对本次研讨会的胜利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也对精心组织这次研讨会的李全喜教授、张明国教授表示感谢。这个会议影响越来越大,现在基本上把研讨会变成一个全国性的,具有全国影响的一个研讨会。将“二十大”精神融入博士生“思政课”,引导博士生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定理想信念,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学术学风,优良学风,引导博士生面向科技前沿,面向重大战略需求、经济建设主战场和人民生命健康,开展负责任的研究和创新,这是自然辩证法教育工作者应该担负的使命和义务。本次研讨会将对在新时代开展博士生“思政课”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教育与普及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徐治立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主办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研讨会非常有意义,举办方式很有成效。他认为深刻领会、贯彻和教育工作要与整个目标、理念和内容有效的结合起来,要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

 

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教学工作委员主任、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明国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本次会议根据疫情情况,采取线上形式进行,突破了地域限制,扩大了交流的范围。本次会议得到了主办单位的领导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晔院长、李全喜副院长为本次会议付出了很大辛劳,在此深表感谢。北京教工委的寇红江处长以及主办单位各位领导的致辞为本次会议确定了重要的基调和指导,相信在此基础上,各位教师会结合自己的本校情况和教学经验进行广泛的交流。本次会议在研讨交流之后,将邀请北京高校研究生“思政课”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旭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想必会取得更好的成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开幕式结束以后,会议分为三个单元进行研讨和交流。

第一单元的主持人是北京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工业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李东松教授,负责点评的是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佰莲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刘立教授发言的主题是以“中国式现代化融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中的当代发展问题”。他回顾了之前《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教材中“当代发展问题”的演进历程,主张应该把“当代发展问题”恢复到《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教学大纲当中,同时要处理好这个专题与现行版本的第一章的关系。他建议:第一,确定问题导向,考察当代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第二,考察典型国家现代化的历程和共同特征及其西方现代化的经验教训。第三,考察国内外关于发展和现代化学术成果。第四,研究阐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要义。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洪玲教授发言的题目是“‘二十大’精神融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的基本思路”。她概括了党的“二十大”报告14个方面的新表述、新概括、新论断,解析了党的“二十大”报告融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教材的基本理路。新疆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闫国疆教授发言的题目是“坚持问题导向、守正创新,讲透两个行——讲好博士生两门课程的几点思考”。他认为,要讲好博士生思政课,不仅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还要讲清楚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经典著作选读”课,深入文本,从历史、思想史的角度,给我们提供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理论逻辑和历史依据,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国马克思主义当代》课则立足当下中国鲜活实践,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给我们清楚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实践逻辑和事实依据。两门课是前后衔接,相辅相成的,需要各有侧重,系统安排,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准确行事,用科学方法论解决问题 创造美好生活。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冬芳教授介绍了本校《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的建设历程和成效,以及如何将二十大精神融入《当代》课的具体做法。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国祥教授以“中国共产党坚持心怀天下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和当代实践”为题进行发言。他指出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所形成的重要历史经验。这一重要历史经验的生成具有深刻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赋予了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内在秉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了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优良品格,百年历史探索使中国共产党具有坚持胸怀天下的鲜明特质。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深化政治认同,塑造良好政党形象;汲取发展养分,助力民族复兴;破解国际难题,增进民生福祉;彰显真理力量,推进世界社会主义;凝聚人类共识,引领世界前进方向等。面对风云激荡的世界,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发展,促进全球治理。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佰莲教授对每一位发言人进行了点评。

 

第二单元的主持人是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副主任、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孙涛秘书长,负责点评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立教授。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蒙慧教授发言的题目是“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推动思政课程质量提升”。她围绕“为什么融入““融入什么”和“如何融入”三个问题进行了说明。在“为什么融入中,她认为应从提高思政课课程质量等方面,准确把握“二十大”报告融入思政课的意义;“在“融入什么“中,她认为,不仅要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还应将党章修改的内容、百年历史决议和中央领导人的近期讲话也融入思政课中。最后,她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的一些具体路径。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玉忠教授发言的题目是“以中国式现代化理念引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教学的思考”。她汇报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前提性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第二是路径性思考,我们怎样做;第三是价值性思考,这样做有什么用?从前提来看,以中国式现代化理念引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教学有利于丰富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研究内容,有利于增强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是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的需要,更为提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所必需。从路径上看,她试图建立起教材各章的核心内容与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结合点。这种尝试的意义在于,可以避免教学内容的割裂和碎片化,突出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可以使课程的内容和视野都更加凸显时代性;更好地处理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关系。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邱卫东副教授发言的题目是“四史融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的思考”。他首先解析了四史教育与《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教学目标的内在贯通性,并重点就融入过程中如何实现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性问题,分析了四史融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所应涉及的具体内容。特别是在融入方式上,他认为要在充分把握原理方法和时代发展这一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基础上,将中国共产党始终具有的秉承价值观灵魂--直面矛盾挑战--生成新思想引领伟大实践的基因密码充分展现出来,从而更好讲好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故事。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文雅副教授围绕“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进行主题发言,她指出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和必要内容,如何通过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引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的提升,从而更好助推高校思政课教学整体质量的提升,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她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分析,第一是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情况,第二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三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进举措。国防科技大学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黄嘉副教授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军校研究生思政课的基本思路、举措”进行发言。他认为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军校研究生思政课,需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员自身理论学习;需要扎实做好三进入工作,加强三进入专家组的有效指导;需要发挥研究生学员的主观能动性,组织硕博士宣讲团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刘立教授对本单元的发言进行了点评。

 

 

第三单元的主持人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娜教授,负责点评的是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洪玲教授。

内蒙古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马军教授围绕博士生《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的思考进行了发言,她认为地方性高校在讲思政课的时候要与学校和学科相结合,结合学校背景与学科专业特点的共性挖掘课程中能够与学生产生共鸣的内容,并且有机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理解领会并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柴素芳教授汇报的题目是“涵育师门精神,提高培养质量”。她认为研究生教育通常采用的是导师负责制,导师指导在研究生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形成了以导师为核心的师门组织。在多年指导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过程当中,她采取理论指导与实践磨砺相结合的方式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协作精神、创新精神等,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师门精神,即厚德、求真、创新、幸福。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佰莲教授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评价四个方面介绍了山东大学《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的具体做法和分享了教学经验。她指出,博士生“思政课”教学首先要以内容为王,结合现实问题进行透彻的理论分析,以理服人,彰显真理力量;其次,采用问题-专题式教学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有问题导向,注重方法和境界的引导,力求做到教师指导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热点讨论与阅读经典文献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下学习相结合;最后,组建一支高水准的教学团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付欣发言的题目是“海洋强国战略融入博士生“思政课”改革与创新研究”。他认为在涉海类高水平特色型高校,博士生“思政课”应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在理论教学方面突出以海洋强国建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专题内容,在实践教学方面打造行走的“海味”大“思政课”。他同时介绍了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生“思政课”建设的特色和取得成果。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立程副教授就“二十大”精神融入博士生“思政课”的策略和路径问题进行了发言,他认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的精神,将其融入到思政课,是当前的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的政治任务,融入“思政课”尤其是博士生“思政课”需要坚持全面、系统、精准的原则,以三进为抓手,实现理论融通、内容融合和方法融入的“三融”,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石,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大思政课视阈打造思政“金课”立体化教学模式。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洪玲教授针对本单元的主题发言进行了点评。

 

 

闭幕式单元由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明国教授主持;负责会议总结的是北京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旭教授。

张旭教授指出,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博士生“思政课”,会议非常重要和及时。他认为各位专家的主题发言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对教材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对融入的重要性、如何融入、融入的内容以及方式方法的讨论;三是各高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学科特点进行有机结合,以及各高校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上好博士生“思政课”经验和做法等方面的分享。研讨会主题非常鲜明,各高校可以通过交流吸取经验,增强融入的有效性。同时,张旭教授谈了自己对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博士生“思政课”的看法:第一是要说“准”,要原原本本学原文,将教师个人的理解统一到中央的认识上来,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第二要说“透”,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方法论要与内容相结合,把道理说透彻。第三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进行教学,而不能以教师个人的专业及学术兴趣为转移,增强学生对国家重大战略和发展方向的理解。第四要对当代博士生的认知特点和行为方式有充分的了解,避免表面化、文件化,探索更加多样化的方式,增强融入的针对性,提高有效性。第五要系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增强“二十大”精神融入的厚重感。最后,张旭教授强调,“二十大”报告的学习和宣传是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要将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精神贯彻好、融入好,还需要将视野拓展到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宏阔历史进程中,惟其如此,才能在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做得更丰富、更充实。

张明国教授最后指出,张旭教授的总结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并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也是对今后博士生“思政课”教学与研究提出的殷切希望。张旭教授一直以来非常支持和关心博士生“思政课”教学会议,并且在每次的致辞、讲话和总结中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再次表示感谢。最后,他再次感谢所有参会的各位领导老师,尤其感谢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晔院长和李全喜副院长等为本次会议付出的辛劳,感谢本次会议的发言人、主持人以及点评嘉宾,感谢会务组的辛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