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潮头 风帆正举 春风十里 邮马等你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简介
一、学院历史沿革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前身是马列主义教研部(成立于1955年),随着历史的沿革,2008年11月,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中心独立设置;2015年5月,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69年来,作为北京邮电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母体,马克思主义学院自身获得了长足发展,同时,适应时代需要,陆续孕育经济、人文、法学、公共管理等其他学科和学院。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0年12月,获批马克思主义哲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1月,获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3月,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10月,主动申请撤销马克思主义哲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二级学科硕士生导师并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师资力量。
2020年底,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评北京市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
二、教学科研机构
学院下设7个教研室,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研究生教育教研室、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学院党委下设7个教工党支部。7个教研室承担着全校本、硕、博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7个党支部发挥着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北京邮电大学党建标杆学院。
三、学院建设理念
四、师资队伍建设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专职教师70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4人,讲师3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2人,博士学位教师59人,师资结构合理,科研功底扎实,理论水平突出,学术成果丰富,具有坚定的政治素质、高超的理论素养、开阔的学术视野和精干的业务能力。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依托,确保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着力支持专业知识丰富、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研修访学,拓宽学术视野,提高科研能力;打造五个特色鲜明的学术团队,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团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团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团队、“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团队、“形势与政策”研究团队。学院所属的北京市思政课特级教授、特级教师根据规定悉心指导青年教师,完成“1+X”培养任务。
北京邮电大学党委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强调马克思主义学院是第一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第一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第一课程,提出“政治底色+行业特色”建设思路。
五、人才培养特色
学院坚持突出专业特色,引领学术发展,以“邮马论坛”、“青马邮心”、“青马学思”等学术讲座以及大型学术研讨会为依托,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学术文化建设机制。
通过举办“邮马论坛”,有计划地邀请校外专家来校讲学,不仅帮助了学生了解学术前沿动态,而且加强了校内外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让教师受益。
借助“青马邮心”主题系列讲座,鼓励青年教师进行经验分享、答疑解惑,以辅助导师在论文写作和理论阐释方面进行把关和指导。
通过“青马学思”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兴趣和学术能力。
通过结对共建——雄安、黄湾社区、通州、山西右玉党校、长治潞州区、运城夏县、贵州长顺党校、杉木村、学院路街道、怀柔等15个教学基地,助红京津冀,辐射黔东南。
立足于学校层面,近六年来学院积极承办行业特色、行业联盟、生态文明、青马鸿儒、数字马院、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联盟等全国学术研讨会30余场,加强行业特色型大学马院之间的交流,实现了师生时时接受最前沿的理论熏陶,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社会影响力。
六、学院建设目标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研究方向紧紧扣住“信息黄埔”、“通信航母 ”特色和培养“以建设网络强国、网信报国为己任的高素质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的目标定位,筑牢北京高校红色信息网络桥头堡。
筑牢马院——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以学科体系创新推进高原筑峰,以引育并举打造人才高地,以卓越生态系统形成育人合力。
2020年底,马克思主义学院搬入北京邮电大学沙河校区两千平独立办公大楼,全面改善教学科研用房布局。
目前,学科方向清晰,网络特色明显。下设四个方向: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原理及科学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变革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研究。
特色与优势:遵循整体性原则,注重文本研究,凸显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在唯物史观、科技哲学研究等方面成果突出;研究网络时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和社会主义新发展,在网络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变革研究等方面成果突出;研究当代社会思潮的思想倾向与理论实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等方面成果丰硕。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特色与优势:注重文献研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和规律等方面研究成果丰硕;研究网络时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民主制度等方面研究成果突出;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国际比较等方面成果显著。
3.“思想政治教育”
重点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价值观与价值观教育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特色与优势:注重基础研究,聚焦前沿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网络思政模式与变革等研究成果显著;深化价值观研究,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自律等方面研究成果丰硕;深化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难点教学问题研究,以手机APP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和模式改革,教改成果影响广泛。
4.“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和著作研究;马克思主义专题史研究;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
特色与优势:注重经典著作文本研究,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文明思想及生态思想史方面成果较丰富;牢固树立唯物史观立场,强化网络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意识形态思想及意识形态传播方面成果丰硕;基于当代中国现实国情,注重马克思主义城乡观专题系列研究。
目前,培养目标明确,培养体系完善。以培养“行业特色+政治底色”的复合人才、“网络监察+网络安全”的战略人才、“科学认知+深刻探究”的学术人才、“互联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红色专业领军人才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分析现实社会问题。
生源情况良好,毕业生质量高。生源多来自省属重点院校,本科专业多为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他相关专业。近五年就业率100%。
领导高度评价,社会影响积极。本学科点赢得 2018 年北京高校学科督查组“好”字评价;也得到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和社科司领导现场调研时的高度评语:“在行业特色院校的引领示范作用很自觉、很争气”,“信息黄埔”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桥头堡优势突出。《中国教育报》 以《高质量精细化推进“内部装修”》为题进行深度报道,并被教育部官网转载。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力求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举全校之力,创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本、硕、博、博士后”四级体系,努力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硕、博”贯通培养;同时全面推广研发成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手机APP、“邮马思语”、“5G+全息&4K直播”技术平台等,不断输出邮马经验、邮马模式,瞄准全国重点马院再出发。
七、历届毕业生毕业情况
马克思主义学院近五年就业率连续保持在100%,从学院历届研究生毕业去向看,多数成功就业的学生工作所在地仍以北京为主,非留京学生的就业去向也多以一线城市为主。从就业单位所在行业分析,学院毕业生去向也较为灵活,就业方式多样,结合北京邮电大学学科优势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特色,除选择继续深造之外,多数毕业生选择在互联网领域、教育领域以及国有企业等单位,从事与本学科相关的理论研究或党建管理等实务工作,较少数人选择从事其他领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