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机构

马原理教研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居于基础与核心地位,因为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是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依据,对学生系统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塑造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埋首经典,关注现实”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人才培养和学术活动的重要特色。“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教研室团队成员秉承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的治学品格,围绕着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相呼应、与现实政治大局共命运的理论探索,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西方马克思主义史、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等领域持续发力、躬耕不辍、孜孜以求,对马克思主义不同时期的经典文本进行深度耕犁,厘清蕴含在每一部文本中的复杂语境和多重逻辑,在“理论具体”层面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演进逻辑和完整过程,从中呈现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和活的灵魂。

    教研室现有12名专职教师,李全喜(副院长)、张恒赫(教研室主任)、莫茜、杨艳萍、贺德智、马新颖、程寿庆、郭先红、夏钊、任瑞姣、王璇、王丹,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硕士生导师6人。团队成员都是长期工作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科研一线的教师,这里既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能手,也有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功比赛的获奖教师,他们教学经验丰富,能将自身理论研究中的独到见解融入到对原理课疑难问题的解析之中,在项目申报、专著出版、论文发表、资政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

    教研室承担着全校本科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和全校硕士生的《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同时担负着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等专业课程。教研室成员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及一般项目3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多部,在《东南学术》《长白学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理论视野》《河北学刊》《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权威和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近年来,教研室着力于教学改革与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李全喜副院长领导教研室共同编写的辅助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辅学读本》,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教研室获评北京邮电大学2019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新标杆课程培育项目、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示范点,在此基础上,教研室把这些成果落实到课堂上,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讲授的思想高度、内容深度和情怀温度,以教促研,以研助教,既能讲出精彩的课,也能做出精彩的研究,完善和优化教学方案,把教学改革创新推向深入。

思修教研室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是一支团结协作、勤于研究并勇于创新的团队。团队成员具备多学科专业背景,相互取长补短。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团队近年来在教材与教辅建设、教学研究、实践教学推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教研室现有13名专职教师,杨瑞萍(教研室主任)、任建东、仪建红、班志刚、温雪、贾雪丽、张静、崔华滨、邱楚媛、江学如、巩姗姗、王方、管晓婧。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硕士生导师5人。

    近五年来,教研室成员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及一般项目4项,教育部及北京市项目3项;在《伦理学研究》、《中国高等教育》、《湖北大学学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专著一本;荣获北京邮电大学师德标兵1项,校级优秀党务工作者1项,校级教学观摩比赛二等奖1项。

    教研室共同编写的辅助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读本》曾获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第八届优秀高等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2012年至今,两次校级教学改革立项,2017年获北京邮电大学教学改革一等奖。集体备课、团结协作,团队未来还将在教学研究的道路上持续探索。

概论教研室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注重任课教师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把教学研究、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放在突出位置,经过多年努力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教研室现有14名专职教师,齐英艳(教研室主任)、陈伟、裴晓军、曲伟杰、宋林泽、侯春兰、张文雅、赵玉枝、信元、徐雪闪、苏娜、杜专家、罗莎、尚晨光。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10人;硕士生导师3人。

    教研室齐英艳、裴晓军、陈伟三位老师先后荣获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教研室通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北邮的重要基础课程、在线课程建设,教学和科学研究已经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学科研团队。获得北京邮电大学教改立项、北京市教工委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发表各类学术论文百余篇,并有多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在学术领域内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史学教研室

    史学教研室是马克思主义学院下属教研室之一,主要承担全校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任务,同时还承担《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课程的教学任务。教研室现有专职教师12人,张传泉(教研室主任)、方明东、高纪春、彭世畦、孔娜、付正、洪易易、刘鑫、李晶、张飞雪、张伟、刘大胜,其中副教授6人,讲师6人,硕士生导师3人。

    近年来,教研室同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团结协作,锐意进取,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精心打造“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教学风格,多人在北京市和学校教学比赛中获奖;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以及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一般、青年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在《人民日报》、《红旗文稿》、《当代中国史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专著3部。

形势与政策教研室

    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其前身是成立于2005年的校党委宣传部形势与政策教研室。教研室现有专兼职教师39人,承担着全校本科生“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任务。教研室组建13年,历经26个学期,制作81个教学专题课件,组织4000多个课堂,受益学生超过21万人次。教研室坚持高标准、正规化、高质量的建设原则,以把“形势与政策”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精彩课程为奋斗目标,不断探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经过长期努力,“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走在北京高校和全国的前列,先后获得“2009年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奖优秀奖”、2017年北京邮电大学教学成果奖。《使“形势与政策”课成为“润心育德”工程》作为“思政课质量提升”代表成果刊登在《中国高等教育》2017年第17期,《如何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话语体系建设》被上海大学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的《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话语体系构建研究》收录。教研室周晔教授2017年4月28日至5月2日,出席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召开的第三届“向世界传播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主旨演讲,北京邮电大学的“形势与政策”走出了国门。

研究生教育教研室 

    研究生教育教研室主要承担着全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等课程的教学任务。教研室现有专职教师4人,马新颖(教研室主任)、杨艳萍(教研室副主任)、李志飞、张瑞芬,均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近年来,教研室针对研究生教学的特点,围绕构建“北邮特色”的研究生教学创新体系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逐渐形成了“专题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创新、教学方法创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上,教研室的各位老师团结合作、奋力进取,实现了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专业与理论相互融合,不断拓展理论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不断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层次。在科研上,教研室的各位老师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等多个科研项目,发表各类学术期刊论文多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研室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是马克思主义学院下属教研室之一,主要承担全校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学任务,同时还承担《形势与政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等课程教学任务。教研室现有专职教师7人,裴晓军(教研室主任)、陈伟、张静、巩姗姗、罗莎、尚晨光、杜专家,其中副教授3人,讲师4人,硕士生导师3人。

    教研室同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教育教学上积极探索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获得首批北京邮电大学高新课建设支持,并获评“优秀”。教学方面多位教师先后荣获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北京邮电大学烛光奖等。科研方面多位教师获得北京市教工委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学术方面发表多篇CSSCI刊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