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联合举行集体备课会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思政课整体教学水平,更好地实现不同课程的协同育人,12月12日,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沙河校区马院楼220会议室联合举行集体备课会。会议由张传泉老师主持,部分任课教师参加了此次集体备课会。

会议伊始,张传泉老师传达了齐英艳副院长关于两门课程联合举行集体备课会的要求,希望老师们立足教学大纲、教材和课件,聚焦教学内容衔接和育人价值互补,着力解决教学内容重复性的问题。

随后,方明东老师介绍了“纲要”课的主要教学内容,课程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线,重点讲授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以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帮助学生树立唯物史观、大历史观、正确党史观,领会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张文雅老师介绍了“概论”课的主要教学内容,课程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主线,重点讲授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帮助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赵玉枝老师表示,“纲要”课具有浓厚的史学味道,可以侧重讲授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让学生“走近历史”,“概论”课具有浓厚的理论味道,可以侧重讲授道理学理哲理,让学生“学思践悟”;高纪春老师认为,“纲要”课和“概论”课的很多内容息息相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统一,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苏娜老师以“概论”课中“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为例,对比“纲要”课中“社会主义改造”,从教学素材和问题设置等方面,作了异与同的分析;彭世畦老师谈到,“纲要”课和“概论”课的讲授内容,客观上存在差异,但如果差异不明显,会给学生老生常谈甚至同义反复的错觉。

最后,宋林泽、孔娜、付正、刘鑫、信元、徐雪闪、李晶、张飞雪等与会教师系统比较了“纲要”课和“概论”课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就课程边界、教学内容重复性等问题发表了各自看法。大家纷纷表示,讲好思政课,既需要历史的厚度,又需要理论的深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加强课程之间的协同,增强教学团队聚合力,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追求教学目标“步步高”;上好一门课,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