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晓军——将基础思政理论课讲到年轻大学生的心坎里

编者按:近日,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印发了《北京政工参阅》第2期,刊登了马克思主义学院裴晓军《将基础思政理论课讲到年轻大学生的心坎里》一文。文章内容结合裴晓军老师从教十余年的经历,从困扰大学生对《概论》课程的问题,到课程教学体系建设面临的困境,再到构建新时代教学体系的方法,都给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在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任教十余年来,作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的主讲教师,如何将这门基础思政理论课打造成精品课程,讲到年轻大学生特别是零零后大学生的心坎里,以有效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我一直思索和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

十余年来,我与学生同吃同住三年。据不完全统计,我共完成教学任务量5000余学时,课堂教授学生16000余人。平均每年从事党课教学校内30余场、校外10余场。收到学生教学建议3341份,获得了课堂出勤率抬头率接近百分之百的良好效果。每逢毕业季,学生们相约重温《概论》课程,是对我最大的鼓励与安慰。

如今,我从《概论》课中凝练出的《习近平的治国思路》《百年逐梦,不忘初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梦》《历史与人民的抉择》《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构建基于“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美关系二百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国共产党是谁?》《全民战“疫”--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与重构》等精品专题讲座,已经在教育部、工信部、国管局、北京市及京外省市进行了宣讲交流,收到热烈反响。

在思政理论课教学探索中,我认为,要将基础思政理论课讲到年轻大学生的心坎里,需要从精准把握授课对象的接受特征出发,正视当前《概论》课教学体系建设面临困境,有的放矢构建新时代《概论》课教学体系。

一方面,从近些年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和教学实践来看,零零后大学生在《概论》课基本理论的储备上与往届学生相比有很大进步。与此同时,困扰零零后大学生对《概论》课接受的问题也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知识储备的碎片化。零零后大学生在升入大学之前,本应接受系统化的思政理论教学训练,但现实情况并非理想。由于互联网、自媒体、新媒体等技术的不断深度应用,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庞杂且支零破碎,并且这种状况呈现上升趋势。尤须引起重视的是,网络传播的思政理论知识泥沙俱下、真伪难辨,这是互联网时代对《概论》课教学构成的严峻挑战。

二是学生接受方式的时代性。零零后大学生在新媒体影响下,普遍对传统填鸭式的灌输教学反感,很难接受一个没有细节论证的结果。“一套课件多班用,一套课件多年用”,对大学生群体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行为能力等问题缺乏深入与精准研究,不能准确定位师生间的关系,不能有效构建平等碰撞交流的教学平台。

三是学生实践运用的功利化。零零后大学生因受多元思想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处于思想活跃期和价值观可塑期,对理论在回应实践问题未能尽如人意时难免彷徨犹疑,从而致使在现实生活中采取实用主义乃至精致的利己主义等功利化取向。因此,如何讲好《概论》课消除大学生对某些社会现象的功利化认识,是教学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难点问题。

另一方面,《概论》课教学体系建设面临困境。《概论》课教学之难,在于它所面临的形势与挑战不断变化,特别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要求课程本身的改革力度更大,亟待改变思政课程体系的滞后性。

一是教学内容组织缺乏精确性。对《概论》课有关教学内容,学生普遍有重复学习的印象与学习疲劳感。问题的焦点就在于大学之前与大学期间的教学体系没有做好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相互配合和安排,均把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放在知识的讲解和考察上。大学期间的《概论》课不应当把知识割裂、重复和碎片化,导致学生缺乏对基本理论整体性、系统性的把握和运用。同时,要把普及信仰型教学与专业研究型教学加以区分,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有可能过犹不及,甚至造成对《概论》课本身的伤害。

二是教学方法运用缺乏感召力。《概论》课教学过多注重理论结果的讲授,忽视对理论形成过程的详实论证,正是由于对过程与体系打磨的欠缺,最终呈现出教学缺乏说服力。同时,《概论》课程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过程中,没能打通好同其它思政理论课间的关系,各门课之间缺乏互证。此外,教学方法缺乏时代感,影响了课堂教学师生沟通的顺畅和教学内容的精确传递与掌握。

三是教学理念构建缺乏实践性。教师在讲授理论时“重论轻史”,往往忽视理论本身产生的实践基础,难以引起学生共鸣。部分教师不敢正视负面社会现象,不能正确灵活运用理论加以剖析,也往往会造成学生为假象所困扰。《概论》课教学体系面临的困境具有普遍性,要达到教师、学生与教学的无缝对接,需要找到改革的突破口,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变化,精确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构建新时代《概论》课教学体系,显得尤为必要。

一是精确组织教学内容。首先在讲授《概论》课的过程中,应当以介绍当今国际国内发展态势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切入点,把教学聚焦到“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以及中国近代发展的历史选择上。其次,依据历史发展脉络,1840-1921紧紧围绕“为什么说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深入探讨各个阶级的政治主张,在方案对比中指出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前各阶级救国方案的历史与阶级局限性,在讲解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依靠历史还原,切忌仅仅阐释抽象理论。1921年以后的《概论》课讲解,应当围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展开,科学、全面、准确地阐明党的主张,就较好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就能取得什么成就,形成什么理论,获得什么突破;违背思想路线就会面临什么挫折,造成什么损失,得到什么教训;尤其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现实境况全面准确清晰地讲透。让学生在史论交融中深刻把握《概论》课的知识点,形成严谨的逻辑结构和系统的理论框架,从而自觉学理论、信理论、用理论。

二是合理调整教学方法。《概论》课教学方法的追求在于复杂的体系简明化,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使教材的内容有效向教学转化。要讲好课,首先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者,要做到表里如一,课堂上讲出的每一句话都要经得住考验,坚决做到自己信才讲。其次要求教师课前一定要对自己授课对象有充分了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师生平等的教学环境创造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建立学问平等的气氛,靠理论的魅力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科学信仰。再次教师应对教材准确理解并创造性地运用,应当适度合理、精确利用技术手段构建新时代《概论》课教学体系,在借助“5G+全息&4K直播”等技术下,促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和“火”起来,并拓展到手机端。创建内容教师引导,形式学生探索的教学模式,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然愉快地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由教学对象向教学主体转化,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转化,由应对考试向方法应用转化。

三是全新打造教学理念。概论》教学理念的总要求应该是内容为王、形式多样、手段新颖。课程的教学理念与价值定位极为重要,讲授应当放在历史纵向与现实横向的比较中加以论证。不断拓宽学生观察问题的视野,全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精确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首先拓展大学生的政治视野,才能使学生自觉打开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的大门。讲授政治理论的本身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政治理论的目的在于掌握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要使学生有正确坚定的政治信仰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必须把课程理念进行教学分解,细化教学过程,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通过教学理念的升华,实现《概论》课教学由粗放型向细节型转变,由结果型向过程型转变,由灌输型向疏导型转变,由重理论型向理论与实践并重转变,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敏锐的眼光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新时代背景下,《概论》课教学体系构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应当以深入研究零零后大学生为突破口,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合理调整教学方法,全新打造教学理念,加强思政课堂与课堂思政互动,打造以《概论》课为支撑的大思政教学体系,努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强化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作者系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北京高校首批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第十五届北京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