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协同育人・共话思政” 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联学共建座谈会
为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建设,推动思政教育与学生工作协同创新,4月21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组在沙河校区S2-220会议室召开“协同育人・共话思政”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联学共建座谈会。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存良,开课学院辅导员代表、学生代表及课程组全体任课教师齐聚一堂,共商思政育人新路径,同绘数智课堂新蓝图。
会议伊始,教研室主任裴晓军系统汇报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的建设成效与创新实践,指出课程始终以“入脑入心入行”为目标,构建了理论讲授+实践教学+数字赋能三维教学体系。随后,辅导员代表围绕“课堂实效提升”这一核心议题展开热烈讨论,聚焦“05后”学生认知特点与信息接收习惯、针对提升课堂抬头率与互动参与度的长效机制、打通第二课堂活动与思政课堂的融合路径等痛点难点,提出“精准学情研判-优化教学设计-强化过程管理”的闭环改进思路,明确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工系统协同推进、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三方联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深度融合,助力实现教育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双向提升。
孙存良院长在总结讲话中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需以政治高度、理论深度、情感温度、创新力度四维标准打造金课。一是深化“大思政”育人格局,推动理论浸润与实践养成相结合,让教师更懂学生、课堂更接地气;二是强化数智化思政资源供给,依托学校学科特色,尝试开发虚拟仿真教学场景,以技术赋能增强教学感染力,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三是构建“教学相长”共同体,通过师生联席会、学情分析会等常态化机制,实现“精准施教”与“主动求学”的双向奔赴。
此次座谈会是落实“大思政课”建设的生动实践,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一线学工队伍共建协同育人新机制的开启。未来,与会各方将以“课程共建、资源共享、队伍共培”为抓手,持续探索“有深度、有温度、有辨识度”的思政育人模式,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年学子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